撰文:漸進自然 攝影:奚志農
黑頸鶴(Grus nigricollis)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類。1876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第一次在中國青海湖發現黑頸鶴,這是全球發現得最晚的一種鶴類。黑頸鶴名列中國98種特有鳥類中的第26號,屬于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鳥類紅皮書把黑頸鶴定為全球亟需拯救的鳥類之一。
藏族人民對黑頸鶴非常喜愛,稱之為吉祥鳥。
黑頸鶴分布區域狹窄,除中國外,僅有極少數在不丹棲息。在中國,黑頸鶴也只生存在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云南昭通市大山包被譽為中國黑頸鶴之鄉。黑頸鶴棲息于海拔2500米到5000米的高原,通常生活在沼澤地、湖泊及河灘等濕地環境。黑頸鶴為候鳥,每年早春3月集群離開越冬地云貴高原,北上遷至青藏高原東北部,在高寒草甸沼澤地或湖泊河流沼澤地中選擇適應的地區,于4 月下旬開始繁殖育幼。到了10月下旬則飛到青藏離原東南部、云貴高原及中印、中巴邊境過冬。
青海湖岸邊的黑頸鶴幼鳥
黑頸鶴帶著剛長大的幼鳥和其它家族結伴遷徙。
黑頸鶴越冬時集群較大,一般都有十幾只至幾百只在一起。剛飛到越冬地時黑頸鶴膽很小,特別警惕,一直在空中盤旋,直到它們認為安全了才會慢慢降落下來。
黑頸鶴的腳很長,適合在濕地行走。
由于高原生活條件嚴酷,氣候變化大,冬天積雪多,食物短缺,加之幼鶴成活率低,因此黑頸鶴的種群數量十分稀少。隨著人類活動的范圍增大,黑頸鶴被迫向更高海拔地區轉移,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也越來越少。20世紀50年代,印度、越南還有數百只黑頸鶴生活,云南很多海拔較低的地區也有不少黑頸鶴出沒,但現在這些地區黑頸鶴都已絕跡。黑頸鶴離不開濕地,濕地面積減少和部分濕地沙化現象嚴重,造成黑頸鶴食物短缺,在越冬地主要依賴農民秋收后散落在地里的農作物和春播種子為生,這就引出“人鳥爭食”的矛盾。農民為阻止黑頸鶴到農田里覓食,傷害黑頸鶴的事時有發生。在黑頸鶴繁殖地,牧民有拾蛋的習慣,每年5月,牧民把鶴巢里的蛋拿走,這也是造成黑頸鶴繁殖成功率低的一個原因。
一對黑頸鶴每窩產卵1~2枚,出殼后的幼鶴會發生打斗,有時體弱的幼鶴就會在打斗中受傷甚至死亡。
黑頸鶴離不開濕地,濕地面積減少和部分濕地沙化現象嚴重造成黑頸鶴食物短缺。
1983年在印度召開的國際鶴類保護會議公布,全球只有200只黑頸鶴。20年來由于保護工作加強,新越冬地及新越冬種群的發現,使黑頸鶴野生種群總數上升到7000只左右,但是如果不繼續加以保護,7000只左右的黑頸鶴仍是一個相當危險的數目。
期待有更多的人關愛這高原的唯一之鶴。
本文曾刊登于《旅行者》2010年第2期上,內容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