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立新,沈成 攝影:吳立新
物種名稱:青海湖裸鯉(Gymnocypris przewalskii)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 EN
青海湖裸鯉是一種因長期地理隔離而獨立演化出來的冷水性咸淡水魚類,僅見于我國青海湖及其環湖河流中。
它的體型長而稍側扁,頭錐形,吻圓鈍,上下唇細狹。體表無鱗,僅在肛門和臀鰭兩側以及肩帶部位有稀疏的特化鱗片。魚體背部呈灰褐色或黃色,腹部則為灰白色或黃色,體測有不規則的褐色塊斑,也有個別魚體呈淺黃色。
青海湖裸鯉是雜食性魚,主要以硅藻、原生動物、水生昆蟲及幼蟲為食。由于身處特殊的高寒生存環境,它的生長十分緩慢,需7~8年才能長到0.25千克,11~12年才能長到0.5千克。
每年6月下旬,氣溫逐漸升高,青海湖周邊山峰的積雪開始消融,入湖河流的來水量隨之增加。而那些3~4歲,已經性成熟的青海湖裸鯉,也開始了它們一年一度的洄游。大量的裸鯉聚集在一起,沿河逆流而上,尋找適合的區域,去完成它們亙古以來的使命——繁衍。
河底砂石的摩擦刺激,會促進裸鯉體內魚卵的成熟。裸鯉會選擇水深較淺的河段產卵,雌魚開始產卵后,周圍的雄魚會立即集中過來。
沉在河底砂石縫隙中的受精魚卵,在13℃左右的水溫下,經過十幾天的孵化,幼魚已成型,即將破卵而出。
裸鯉幼魚沿著祖祖輩輩始終遵循的路線,從河流再次回到青海湖中。在那里,它們漸漸就長大,然后再次完成生命的輪回。
2007年,青海省剛察縣。因為上游來水量不足,泉吉河已經部分斷流。在日照下,河水水溫不斷升高,溶氧急劇下降,這些被困在潛水凹里的青海湖裸鯉,已經等不及即將來臨的降雨了。當地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正在設法搶救。
1月,寒風刺骨,冰封的青海湖面下,一條裸鯉不慎闖入了盜捕者設下的魚網。它在奮力地掙扎,然而越掙扎,纏的就越緊。它可能也漸漸感覺到了:這一次,它在劫難逃。
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青海湖周圍幾十萬畝草原被開墾為農田,自然生態系統遭到了破壞。流入青海湖的108條河流被攔河筑壩,許多河流干涸斷流,裸鯉無法到淡水中產卵,最終在河口地帶大量死亡;再加上過度捕撈和殺滅產卵群體,導致青海湖裸鯉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了約80%。從1982年開始,當地開始封湖禁漁,并輔以人工養殖放苗和在水壩上修建過魚通道等措施,目前,青海湖裸鯉的種群正在緩慢的上升著。
攝影師介紹:
吳立新,專業水下攝影師,野性中國攝影師。2002年開始從事水肺潛水運動并開始從事水下攝影, 2007年開始,他重點關注中國水下的自然生環境,人文歷史遺跡題材。目前為 CUA(中國潛水運動協會)潛水攝影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2006年平遙國際攝影節“還能持續多久的美麗”潛水攝影展策展人;2006年中國(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獲最佳攝影獎;2007年獲得世界水下攝影錦標賽微距組銀獎;2009年獲得《中國國家地理》—攝影貢獻獎;2010年“中國戶外金犀牛獎”—最佳攝影獎;2011年第一屆亞洲水下攝影錦標賽主題組金獎等。
本文曾刊登于《Newton科學世界》2013年第1期上,內容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