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大理古城蔣公祠打破了她以往的沉寂,突然活躍起來,那是因為野性中國的攝影師們在這兒布置展區。在忙碌的人群中,那個身穿白色T恤不斷穿梭于攝影作品之間的人就是奚志農,一位致力于環保事業的野生動物攝影師。
奚志農,操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講方言也夾雜著很濃的昆明口音,但他的確是大理人,生于大理巍山縣,并在這里度過了一段他最美好的童年時光。本屆中國攝影藝術節暨國際影會在他的家鄉大理舉辦,他自然激動不已。總共帶過來100余幅作品,可惜由于場地有限不得不刪減了許多;而且布置展區的時候總是親力親為,即使有一幅作品掛的高度不對他都要取下來重新掛。據奚志農介紹,此次展覽涵蓋的野生動物的范圍比較全面,包括昆蟲類、鳥類、靈長類和植物類等,參展的作品是當前中國最高水準的影像,而且許多影像以前都沒有公開過,還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
曾經,由于滇金絲猴的拍攝而一舉成名,榮獲英國BG野生動物攝影年賽“瀕危物種”單項大獎,紀錄片《追尋滇金絲猴》獲得了英國 “自然銀幕電影節”(Wildscreen Festival)“TVE獎” 、“亞洲最佳影片獎”等,面對國際國內的各項殊榮,他并沒有因此而停下前進的步伐,相反,他攜妻帶女投身于環保與野生動物保護事業,雖然二十六年的野外生涯經歷已經讓他歷盡艱辛坎坷。現在,他們的隊伍——野性中國攝影師和“中國野生動物攝影訓練營”越來越壯大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云南人,奚志農以云南天然特殊的地理、氣候形成的生物、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而自豪,但同時他也很痛心。“現在,由于高強度的開發和破壞,許多物種已經消失了,對于物種的滅亡,我覺得痛心遺憾,作為云南人,我覺得很慚愧。”奚志農說他以前去大理一中做過兩場講座,當幻燈片上野生動物的照片出現時,下面的學生就感慨道“哇”,接著就是雷鳴般的掌聲。學生們的舉動給奚志農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說道,“影像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對于環保來說,展覽也是很有效的方式。”奚志農堅信,通過影像來打動大家的心,并使大家了解,大家就能把保護野生動物的口號化為真正的行動。
對于奚志農來說,攝影只是他呼吁社會進行環保的手段和武器,“我不是搞攝影創作,我只是大自然最忠實的記錄者,是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橋梁,把大自然中最真實、最危機、最打動人、最令人感動的畫面傳遞給人類社會。”
作為云南省的“云南省環境大使”,奚志農真的是名至實歸,不論走到哪兒都不忘環保。8月4日,他將在古城五華樓做一場講座,通過講述照片后面的故事來倡導大家保護野生動物;他還將給大理12個縣市的林業局、圖書館、學校贈送《野性中國》畫冊,通過影像來打動人心。(楊瑜 李鈺晶)